“900万的南京房子,光中介费就要掏9万多,房东当年买在高点,陷中南方纪事TXT下载现在降价卖还要被割一刀!介费”南京房东李女士的困局吐槽,戳中了当下无数卖房人的边嫌痛点。住建部2023年就喊出“合理降费”,贵边北京中介曾将费率从2.7%降至2%,怕省可在南京,钱踩买卖双方各担1.2%的南京中介费仍普遍存在,叠加房价回撤,房东卖房成本成了房东们的陷中“心头刺”,但另一边,介费“省中介费=踩雷”的困局声音也从未停过,这场关于中介费的边嫌博弈,早已不是“降不降”那么简单。
争议1:中介费“按价收费”合理吗?100万和1000万房子,服务费差10倍
“卖100万的南方纪事TXT下载房子和1000万的房子,中介带看、签合同、走流程的工作量没差多少,凭啥中介费差10倍?”这是南京二手房论坛里最热门的质疑。
此前南京一套5000万别墅成交,中介费让网友直呼“半年不开张,开张吃半年”,而按当前普遍1.2%-2%的费率,一套千万级房源的中介费能抵普通家庭一年收入,这让不少房东觉得“溢价离谱”。
但中介行业也有自己的说法:“接待千万级客户要做的功课更多,他们对房源地段、学区、户型的要求更精准,匹配周期可能长达3个月,还要应对客户反复比价、核查资产背景,成交难度远大于刚需房?!?#26356;有人举例,曾有中介为了帮房东卖出老城区学区房,连续1个月每天带3组客户看房,最终谈妥价格时,光沟通记录就存了500多条——在他们看来,“按房价比例收费”,本质是对“高价值服务”的匹配。
这种分歧背后,是中介费定价逻辑的模糊。北京早年实行的“分档累进收费”曾给出另一种可能:500万以下收2%,500万-2000万收1.5%,2000万以上收1%
可2015年市场化定价后,这一标准被弃用。如今南京房东们纠结的,不只是“贵不贵”,更是“值不值”——当房子从“增值资产”变成“降价甩卖品”,按总价比例收取的中介费,似乎成了“雪上加霜”的负担。
争议2:省中介费=赌运气?有人省了1万,亏了20万
“别想着省中介费,去年我朋友跳过中介私下成交,结果买家首付没凑齐就签了合同,最后房没卖成,还赔了5万违约金?!?#20013;介王磊的话,代表了行业对“自成交”的态度。在南京,因“省中介费”踩雷的案例并不少见:有人没核查买家购房资格,签完合同才发现对方限贷;有人忽略产权瑕疵,过户时才查出房子被抵押,这些“隐形风险”,往往比省下的几万中介费代价更高。
但“中介必不可少”的说法,也遭遇了强烈反驳。网友“南京卖房人”分享经历:“中介带看3个月,推的全是不符合我需求的客户,最后还是自己在小区群里找到买家,省下的8万中介费,足够给房子重新装修?!?#26356;有人质疑中介的“撮合成本”:“现在房源信息网上都能查,所谓的‘匹配’,不过是把公开信息整理一下,凭啥收这么高服务费?”
事实上,矛盾的核心在于“服务价值不透明”。靠谱中介能帮房东避开产权风险、精准对接刚需客户,甚至通过谈判帮房东多卖10万;但也有中介为了成交,刻意隐瞒买家资金问题,或用“再不卖就跌了”PUA房东降价——当“专业服务”和“套路成交”混杂在一起,房东们既怕付了钱没得到对应服务,又怕省了钱掉进坑里,陷入“两难选择”。
争议3:国内“居间模式”引质疑,南京房东呼吁“自己人”,单边代理可行吗?
“中介一边跟我说‘买家只出这个价,再不卖就没了’,一边跟买家说‘房东急着用钱,还能再砍5万’,我们就像被耍的两头羊!”南京房东陈先生的遭遇,点出了国内“居间模式”的痛点——中介同时服务买卖双方,看似中立,实则容易为了成交“偏向强势方”,尤其是在当前买方市场下,房东往往成了被PUA的对象。
这让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欧美“单边代理模式”:美国明令禁止中介同时服务买卖双方,就像律师不能既代理原告又代理被告,中介只能忠诚于一方,帮自己的客户争取最大利益?!?#22914;果南京也有‘房东专属中介’,不用想着平衡买家,专心帮我卖高价、避风险,哪怕多付点费我也愿意!”陈先生的想法,代表了很多房东的诉求——毕竟卖房是“一辈子没几次”的家庭大事,关系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产,他们缺的不是“撮合者”,而是“代言人”。
但单边代理落地并不容易。有业内人士分析:“南京二手房中介大多依赖‘双边收费’生存,一旦改成单边代理,服务费可能要从一方身上收,买家或房东的负担可能更重;而且当前中介行业鱼龙混杂,能真正做到‘忠诚于客户’的从业者不多,就算模式变了,服务跟不上也没用?!?#19981;过不可否认的是,随着房东对“话语权”的需求越来越强,“居间模式”的争议只会越来越大。
南京房东该如何破局?不是“拒付”也不是“硬扛”
当下南京房东面对中介费的困境,本质是“服务价值”与“收费标准”的错配:既不能盲目相信“省中介费=捡便宜”,也不必默认“高价中介费=优质服务”。有资深房产从业者给出建议:卖房前先明确自身需求——如果房子是热门学区房、不愁卖,可尝试对比2-3家中介的费率和服务方案,甚至协商“阶梯收费”(比如卖出价高于预期,多付10%服务费);如果房子是老破小、成交难度大,优先选择有区域深耕经验的中介,重点考察其过往成交案例,而非只看费率高低。
更关键的是,房东需要主动“掌握主动权”:要求中介明确服务内容(如每月带看次数、客户资质核查标准),拒绝“模糊承诺”;交易过程中留存沟通记录,警惕中介“两头压价”的套路。毕竟,中介费的核心争议从来不是“贵不贵”,而是“值不值”——当服务能匹配收费,房东愿意为专业买单;可当服务掺了水、藏了套路,再低的费率也会让人觉得“被收割”。
南京这场关于中介费的探讨,早已超越了单个城市的范畴,它折射出的是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矛盾:当房价告别“只涨不跌”,当交易从“卖方市场”转向“买方市场”,延续多年的中介费模式,是该跟着变一变了。而对于南京房东们来说,在新模式到来前,理性判断、精准择中介,才是当下最实际的破局之道。
本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