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窝阔台的窝阔后代原本高居庙堂,转眼之间却被赶到边陲苦寒之地,台家拖雷昔日权贵为何成了流放者?族的之鱼吞噬星空.txt下载
西域的局势又为何因一个年轻人悄然改写?
窝阔台系的衰落与海都的崛起
1251年,蒙哥登上大汗宝座,漏网烈生整个窝阔台家族命运被彻底改写。对抗的噩
权力刚稳,家族他就着手清洗前朝势力,年更刀锋直接对准窝阔台的忽必子孙。
海迷失皇后与失烈门当场处决,窝阔贵由的台家拖雷三个儿子一个贬斥边疆、一个削爵降封、族的之鱼一个失踪无闻。漏网烈生
窝阔台的对抗的噩后裔,全数被打发到西域放逐、家族监管。年更
在这场大清洗中,年仅16岁的海都被发配到叶密立,也就是今天新疆额敏。手下只剩3000兵,连粮草都难以为继,随时可能被人灭口。但他熬下来了。
西北边陲荒凉寒冷,中央管不到,反倒给了他生机。
起初没人在意这个少年宗王。他低调地修整部众、吞噬星空.txt下载稳固人心。可很快,他开始试探局势。
1256年,海都突然扣押了蒙哥派来的使者,等于当众撕破脸。
他清楚这么干几乎等于叛乱,但更清楚,只要赢得一次,就有立足的资格。
海都当时做了两个决定,一左一右:一边主动拉拢钦察汗国,另一边对抗察合台汗国。
察合台一脉正由八剌掌权,海都想在河中地带立足,势必要先干掉八剌。
为了争取钦察的支持,他私下和忙哥帖木儿结盟,表示若胜,河中可共享。
1259年,蒙哥出征南宋在四川战死。
蒙古帝国大乱,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位。
海都嗅到了机会,当即表态支持阿里不哥,理由简单:只要阿里不哥想赢,就必须依靠西北支持。
作为交换,阿里不哥承认海都在西域的独立统治权。
至此,海都从“流放宗王”跃升为“西域主事人”,拿到了正统标签。
海都不等人。他知道忽必烈终究会赢,所以趁着内乱还没结束,加紧拉帮结派,经营西域。
塔剌思会议与西域联盟
1269年夏,塔剌思河畔,一场前所未有的会盟正在酝酿。
海都、察合台汗八剌、钦察汗忙哥帖木儿三方密会,直指忽必烈。
这场塔剌思会议来得并不突兀。三家都有共同利益:河中地区肥沃富饶,丝绸之路的中段控制权至关重要。
而忽必烈远在大都,朝廷官员只管征税,却没人负责稳定秩序。
三汗当场划地为王——八剌拿走了河中近三分之二,海都与忙哥帖木儿瓜分剩余。
会议的另一个重点,是对忽必烈政策的公开否定。
他们指责忽必烈“近汉远蒙”,搞什么文官制度、中央集权,完全背离草原规矩。
海都在会盟中态度最激烈,明确喊出:要恢复蒙古旧制,拒绝接受中原做法。
会议结束不到一年,海都开始实际掌控西域。
他亲自驱逐蒙古朝廷派往河中的达鲁花赤(中央官员),直接取消中原税制,搞自己的收税队伍。
从喀什噶尔到撒马尔罕,海都的兵团直接替代了原本的元朝驻军。
他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岗哨,凡过商旅,必须按规定缴税。
1270年,一件大事悄悄展开。海都让人送信给八剌,鼓动他进攻拖雷一脉掌控的伊利汗国。
他知道八剌对南方的不毛之地兴趣不大,但为了展现兄弟情义,八剌还是答应了。
结果一战未胜,反倒被拖雷系打得狼狈撤退。可与此同时,海都趁虚而入,一口吞下呼罗珊西部的几个战略城池,补全了西域边防缺口。
从1269年到1272年这三年里,海都从“西域割据者”变成了实际控制者。
虽然名义上仍是蒙古宗王,但他的兵、他的税、他的命令,没有一条来自中原朝廷。
这段时间,丝绸之路的马队换了旗帜,驿站的火盆不再供奉元朝诏令,连草原上的吟唱都开始称颂一个新名字:海都。
忽必烈南征与海都的趁机扩张
1271年,忽必烈一纸诏令,决定大举南征,目标明确——彻底拿下南宋。
伯颜统领30万大军主攻长江中下游,整个帝国重心南移,西北方向几乎无兵可守。海都就在这时候出手了。
他先找上了八剌的儿子笃哇,两人一拍即合。一个出兵西路,一个猛打北境。
笃哇带兵攻占了塔里木盆地的几座战略要地,声势浩大,牵制住元军留守力量。
海都亲自率军从西北突袭漠北草原,一路直奔和林旧都,几乎打到中枢地带。
这一仗,忽必烈被逼中断南征,派大军回援西北。
元军仓促北调,粮草尚在长江沿线,补给线硬生生拉长到3000里以上,海都根本不打阵地战,他就打游击,打粮道、烧村庄、放马破水渠。
河中绿洲农业是元军的生命线,海都专门放火烧这些地方。
结果西征的将领那木罕压力巨大,前线无援、后方饥荒,干脆直接叛变,带兵倒戈。
海都亲自迎接,将那木罕部全数编入旗下,这一举动让他势力暴涨,控制线一直扩张到额尔齐斯河。
忽必烈一边忙于南宋,一边要分神顾着西北,西征路线彻底陷入僵局。
海都在这个真空时期干了三件事:清剿元朝残余、整编兵力、重开西域驿道。
整编后的海都部兵种更齐全,能打能守。
尤其轻骑兵的调动方式,完全参照窝阔台旧制。
从此,漠北不再是元朝的后花园,而成了一个独立的军事边境区。
而笃哇那边,虽然后劲不足,但也成功拖住了伊利汗国南线,配合海都打出了立体战术。
几条旧丝路重开之后,西域商旅数量飙升,很多波斯与阿拉伯商人,直接选择走塔什干、撒马尔罕的路线,避开中原官道。
海都掌控了这些驿站,商税全进自家腰包,银两和粮草源源不断送进军营。
这一年,南宋还在顽强抵抗,忽必烈焦头烂额,根本无暇顾及西北。
海都从容扩张,没人拦得住。
忽必烈亲征与海都之乱终结
到了1287年,忽必烈终于腾出手。他不想再让这个“窝阔台的余孽”搅局,决定亲征。
这一次,他不再轻敌,带了10万大军,配合来自汉地的步兵,搞了一套“汉蒙联军”的新打法。
蒙古骑兵擅突袭,不擅攻坚,汉军恰好补足短板。
忽必烈命令汉军死守重要城池,吸引海都部来攻,然后派蒙古骑兵从后方绕袭。双方在鄂尔浑河畔决战,打了整整三天三夜。
海都经验丰富,知道正面拼杀没胜算,想撤。
但这次元军调度严密,两路骑兵断其退路。主力被包抄后,海都被迫丢弃辎重,带着残兵逃向西部山地。十多年积攒,一朝尽毁。
战后,西域数城开门投降,丝绸之路沿线重回元朝掌控。
尽管海都重伤未死,还保留少量势力,但风头早已不再。
他退居杭爱山,靠山地险阻勉强维持。但伤势越来越重,军心早已涣散。
1301年,海都负伤突袭和林,试图翻盘,结果再次败北,元武宗海山带兵围堵,海都仓皇逃亡途中病死在杭爱山中。
窝阔台后裔曾经荣耀无比,至此彻底沉入历史。
1309年,海都之子察八儿向元朝投降。窝阔台汗国正式被察合台汗国吞并,残余地盘被重新划归元朝管辖。
这个乱世的终章以一场归顺收尾。
拖雷家族彻底统一蒙古高原,正统再无争议,帝国也由此走向集权一统。
参考资料:
[1] 元史·卷一百二十九·海都传
[2] 余大钧,《蒙古西征与海都叛乱研究》,中华书局,2005年